黨的二十大以恢宏的氣勢繪就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嘹亮號角。“青年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當中號召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立志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在火熱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綻放絢麗的青春之花。高校作為青年人才培育的重地,要胸懷“國之大者”,增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全面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轉化為教育實踐,采取切實有效舉措,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一)深刻把握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重要意義
在新時代新階段,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時代意義。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新時代高校承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是人才培育的重地。青年大學生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沒有人就談不上發展,離開了青年,就沒有發展后勁和潛力。這已為古今中外發展史所證實。當今時代,高校是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成長的搖籃,高校育人職責神圣而重要。
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人類發展史表明,青年人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既體現了國家與民族的發展活力,也影響其持久的核心競爭力。因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養和造就大批擔當作為的優秀青年人才,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必然選擇。
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對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從來都把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從來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搞好對青年的培養工作,尤其是思想引領工作,高校肩負千鈞重任。
(二)深刻領會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涵和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號召“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這是對廣大青年“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最好注解,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要培養“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新時代大學生。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大學生政治品格、政治素養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我國高校要培養的是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的反對者、破壞者和掘墓人。
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新時代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指針。“五育并舉”是促進青年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容和保證。德育就要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強化理想信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智育就要傳授好現代科學知識與技能,增加知識儲備和提升其理論思考能力。體育就要錘煉其意志,強筋壯骨,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美育就要提高其感受和分辨美的能力,培育其發現、享受和分享美的行為。勞育就是要培育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技能與知識,增強其動手和實踐能力。“五育并舉”使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知識技能齊備、體魄健全、心靈開闊、富有創新創造活力,這樣才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要培養懷抱理想又腳踏實地的新時代大學生。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十八大以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得到加強。但同時也要看到,西方意識形態仍在滲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不僅要樹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之奮斗。這樣的有志青年,成千上萬這樣的有志青年,正是黨、國家、人民所需要的。”為此,青年大學生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以實干成就夢想,以行動造就偉業。
要培養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大學生。“敢擔當”是一種大無畏挺身而出的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斗風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能充滿活力、充滿后勁、充滿希望。”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在青年的擔當作為中成就的。歷史上的“能吃苦”是指生活上的艱苦,新時代的“能吃苦”更多是指任勞任怨地投入和付出,這是成就事業所需的敬業和吃苦精神。“能吃苦”與“肯奮斗”具有相同的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他教誨青年大學生,只有進行了激情奮斗、頑強拼搏,“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
(三)采取有效舉措高質量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進目標培養青年大學生,促使其快速成長成才,是新時代高校必須履行好的職責和使命,只有多措并舉,善治善為,善作善成,才能踐行使命擔當。
強化黨對立德樹人工作的全面領導。高校黨委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好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模范陣地。要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的要求,切實履行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堅定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確保高校始終是安定團結的育人高地。
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大學生。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成果。在這一思想的引領下,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經受住各種風險和考驗,這一創新理論成果釋放出了炫目光芒和巨大力量,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南。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生理和心智正在發育,認知也需要精心引導。因此,廣大高校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使之成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青年人才。
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大學生。“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前進,是我們黨對人民鄭重的承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這一初心使命,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之奮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為此,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偉大夢想召喚青年聽黨話跟黨走。一要引導大學生學習弘揚“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二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理性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黨同向同行。三要堅持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引領大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獻給祖國。四要加強大學生黨建工作,要源源不斷把優秀大學生吸收到黨內來,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黨員永遠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在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
用先進文化滋養青年大學生。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繁盛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明確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因此,海南師范大學黨委要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的育人功能,全方位領導好文化育人工作。要堅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全國文明校園建設成果鞏固活動中,融入到海南文明大行動之中,融入到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之中,融入到校園各類文體活動之中。充分發揮瓊崖革命教育基地作用,在“五四”“七一”“國慶”等重要節點,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的文化活動,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利用好寒暑假,組織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廣大青年大學生扎根大地,接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培育和激發青年大學生創新創造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常為新的,最具創新熱情,最具創新動力。”青年大學生群體中,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能,是開啟美好未來的動力之源。高校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陣地,要厚植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大學生創新創造能力。海南師范大學作為地方本科師范院校,要積極面向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緊圍繞省委的戰略部署,立足師范教育資源優勢,對接海南基礎教育發展需求,找準切入點和發力點,以提升青年大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為目標,做好師范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學科專業與海南自貿港產業對接、科技研發與海南企業生產對接,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為海南經濟社會和教育的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智力、文化、科技支撐,彰顯學校的社會責任和擔當作為。